琢刻之木:辨世神格
一.网络游戏:基于未知状态下的轻蔑抉择
“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从古至今都难以被赋予书面的积极的意义。在我们看来,其根本原因在于批判者认为我们在“游戏”中获得的一切并不能给周围人或将来的自己带来实际的收益。其次,大部分“游戏”的逻辑不严密性很可能弱化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获得一种“毫无缘由”的思考回路。再者,我们在“游戏”中创造的价值并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而付出同等的时间在现实上却能获得更多的认同。以上只是理性批判者们“反对游戏”的部分内层原因。
可现实却是,批判者们并不真正思考过“游戏”的缺点。在他们看来,游戏会浪费学习知识和体验生活的时间,甚至浪费金钱。我们并不认为这能成为他们反对游戏的理由。首先,我们学习的现实知识未必具有丰富的逻辑,即便其本身包含激发各种素养的能力,我们也未必能够摆脱现实生活的粗糙逻辑,去主动精细化一种被强迫接纳的信息。这并不利于越加丰富的生活体验下的开放、广泛、全面思维的发展。然后,无论是体验生活的理由还是浪费钱的理由,出发点都是“游戏”是虚假的,不真切的。不过因不了解,就否认做一件事物的价值,并不是一种明智的判断。游戏因其困锁在“概念”世界里便被套上了虚无的标签,然而这和部分人崇拜的课堂知识相比,似乎只是缺少了一些权威的笼罩:不严格地讲,大部分批判者们碍于面子,不得不自称是“主动”学习知识的原因在此。
1.逻辑虚构性
这里我们不得不谈及“游戏”的一个“优点”:逻辑虚构性。绝大多数“游戏”的逻辑是虚构的,它们的结果自然也是虚构的。虽说其逻辑大多数都是可见且清晰,但其信息的密集程度刚好能够利用这种逻辑特性,来构建一种比现实能力更容易掌握的接口。在虚构的条件下,我们并不用为我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当然在不触及现实法律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欺诈,也可以选择信任;你可以选择结盟,也可以选择独行。在没有“顾忌”的交互中,这恰能体现我们内心真正认同的人格;在这场约束放开的思维实验中,我们或许能够依赖虚构的逻辑来建立自己真实的认知观点,和增强对一些信息的确切敏感性。当然,我们没必要为游戏中的特定行为焦虑或忏悔:在虚构的世界中,我们能放松自己,放松过后,我们应当会有意愿在现实中“伪装”:强大的落差,混沌的障碍,使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剧烈的积极反馈,而避免冒险以失去更多的精力。举个不恰当的比喻:“游戏”像一个盒子,能把我们的“暴力人格”装入,以使我们对待现实的情绪平和而稳定。
2.社交独立性
批判者们可能又认为,若我们打游戏,那如何进行社交?这便能引出下一个“优点”:社交独立性。市面上的大部分“游戏”都有“聊天”和“联机”功能,况且我们能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前面提到,“游戏”能反映我们的真实人格,那么在“游戏”中我们所认识到的另一个“真实人格”,更能比现实社交引起我们的共鸣。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追求的社交,是标准化回答的机械式社交,还是自己悦纳,自己期待的社交?毫无疑问是后者。虽然我们与一个人熟络后,能了解到他的“真实人格”。但这种“真实人格”中很可能掺杂着“伪装”的痕迹,况且现实的熟络会让双方的现实生活有交织:若我们懊悔于这场社交,那也是避之不及,或我们不慎传递了一些敏感的信息,很可能会破坏我们现实生活的稳定性。但是,若我们通过“游戏”社交,便能很好地避免这一“后果”。在“游戏”中,我们能够主动地找到期待的人格,而不受现实中各种关系的阻碍;我们能聊及各类真实态度,而不必担心身边的人知道我们的“反叛”;我们能够有稳定的社交关系,因为基于“游戏”上的社交难以牵涉到现实中各种利益,也无需牵涉那些肮脏的不可见利益:每个人的选择都很多,无需被“近邻”的社会关系束缚。
3.现实相容性
最后,我们简单分析“游戏”的另一个关键特性:现实相容性。游戏的创作者们来源于现实,他们创造的“游戏”也与现实有密切的关系。游戏中的文化我们熟知,游戏中的操作我们理解,这使得游戏所呈递的故事,我们能够知晓和理解。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找到与现实相似的地方,能从这些故事中找到我们感受过的情绪。而这些,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为立体,而不再是简单的线条:每一场故事,都是我们对于自身的回忆,都是遥不可及的过往的最好表达。而新鲜的故事,也能够为我们之后的行径给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引导。而那些天马行空的设定,岂不是更能够弥补我们因物质条件而被困锁在眼前的有限世界的遗憾?那是基于现有文明的另一种人生,是迷茫的我们最后的理想。(注意:现实相容性不意味着游戏能够和生活等同,这一点在下文有说明)同时,游戏融合了很多抽象的科学、哲学概念,能给我们对现实、对宇宙、对人生的超出课本内容、超出常人思维的认知,带来高效的改善。
我们除了解“游戏”的特性外,还需要知道我们在体验“游戏”时,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游戏”的价值。
1.关注情绪的表达
我们在游戏不应充斥大量负面情绪。虽然游戏能够调节我们的情绪,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暴露出我们的负面人格。游戏并不是一个人独有的游戏,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不满,但也不应该影响到他人的游戏体验。若一个人过于自私,狂暴,易怒,那游戏也无法带来有效缓解:一个在生活中都失去情绪约束的人,又怎么能够正视这两者的区别?
2.接受游戏的变化
我们不应该抗拒游戏的发展。事实上,这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游戏一经上线,便势必要遭到现实文明的冲击:若不迎合,很难立足。现实的碰撞,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游戏的性质,使它变得“幼稚低俗”。若你不追求“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贵品质,那应该也能够接受“假装愚昧”,在低幼的环境里,真正划清自己的理想地和游戏运营、玩家素质本身的界限。我们需要物质化的生存,人构建的游戏,也需要为人而生存。它失去我们认为的高光,我们为何不能暂时放下我们的“傲慢”?游戏是一个理想的国度,但运营方并没办法照顾到所有玩家的情绪。我们如果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物,那便忘记就好。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应被污染,而是由自己把握。
3.不忽视现实价值
我们不应该沉迷于游戏。我们的情绪得到调节,我们的现实价值也应得到调节。沉迷于游戏会使得我们弱于改变现实价值,这对我们的未来生活、游戏体验都是不利的。一个游戏可以退出,但生活这场“游戏”却没有暂停键。诙谐地讲,我们在做“游戏”这个支线任务时,岂能够忘却生活这一艰难但是奖励极其丰厚的“主线”?况且,这还是个危机四伏,竞争激烈的现实世界。
4.明确游戏的方式
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自己喜欢的游戏方式。游戏既能够是益智的玩具,还可以是精美的艺术。和免费的乐趣和重复的试验相比,精致的完美和必备的交互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前者用于摆脱现实的枯燥,放松自己的精神状态,而后者来自于工作状态的延续,是一种对游戏内核,基于游戏设定的理念世界的高度认同。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正视和把握游戏的价值。相互尊重是人际交往的良方,兴趣爱好的不同并不能够赋予拥有者歧视他者的权力。对于一件事物的重视是在感兴趣的前提下,正如我们并不知道游戏的前方是什么,也能够毅然决然地参与其中:它只是一个游戏,我们无需对其负责。也没有人应当多足到试图让我们对自己的轻蔑一步负责。